砭石刮痧療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時代,與《內經》所載的砭石療法或刺絡療法有著更直接的關系。如《素問》記載用刺絡療法治療腰痛說:“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睆闹胁浑y看出砭石刮痧療法與這種刺絡冶法在方法、機理上的相似性。
砭石刮痧療法已經作為一項技能被納入醫療教學體系,因此對砭石刮痧療法規范化和系統化確有必要,這也符合國際化發展潮流。真砭堂在砭石刮痧治療領域也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素養的砭療師,與多位學者就砭石刮痧療法的規范化及標準化作了大量的工作?,F介紹如下:
一、操作程序的規范
1.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醫生的綜合判斷,首先進行診斷,決定是不是砭石刮痧的適應癥,以便確定在哪些部位進行刮拭。
2.選擇適宜進行刮痧操作的體位,并暴露將要刮拭的部位,用熱毛巾擦拭清潔,并使患者放松。
3.依次均勻涂抹刮痧介質,用砭石刮痧板輕輕往返涂抹,并摩擦相應部位的皮膚,使患者覺得局部有熱感為度。
4.砭石刮痧次序是指對人體進行刮拭時,所選擇刮拭部位的順序。一般來講:全身順序為:頭、頸、肩、上肢、背腰、胸腹及下肢;局部如頸部刮痧順序為頭、頸、肩、上肢;肩部刮痧順序為頭、頸、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分順序為背腰部正中、雙側和下肢。刮痧順序總的原則是先頭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順序刮痧。
5.正常情況下各部位的刮拭方向:頭部一般采用梳頭或散射法,面部一般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方向刮拭,胸部正中由上向下,雙側則由內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則常采用由上向下,逐步有里向外擴展,四肢常向末梢方向刮拭。因此總的原則是,由上向下,由內向外,單方向刮拭。
二、操作手法的規范
1.握持砭石刮痧板方法
單手握板,將板放置掌心,一側由拇指固定,另一側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利用腕力進行刮拭,砭石刮痧板移動方向與皮膚之間夾角以45度為宜,不可角度太大或使用削鏟之法。
2.刮痧基本手法
(1)輕刮法:是初學者常用手法之一,是指刮痧時砭石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大,移動速度慢或下壓刮拭力量小的一種方法。一般接受者無疼痛或其他不適感覺,多適應于兒童、婦女、老年體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是一種針對骨關節軟組織疼痛性病癥所采用的一種手法。在刮痧時砭石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小、移動速度快或下壓刮拭力量較大,以顧客能承受為度。多適應于年輕力壯、體質較強或背部脊柱兩側、下肢及骨關節軟組織較豐滿處的刮痧。
(3)快刮法:是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鐘在30次以上。力量有輕重之別,若力量重、快速刮,多用于體質強壯的顧客,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它明顯疼痛的部位;若力量輕、快速刮,多用于體質虛弱或整體保健的顧客,主要刮拭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讓顧客舒適為度。
(4)慢刮法:是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鐘在30次以內。力量也有輕重之別,若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體質強壯的顧客,主要刮拭腹部、關節部位和一些明顯疼痛的部位;若力量輕、速度慢,多用于體質虛弱或面部保健的顧客,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內側等部位,不讓顧客感覺疼痛為度。
(5)直線刮法:亦稱直板刮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砭石刮痧板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保健刮痧師一般用右手(左手亦可)拿住砭石刮痧板,拇指放在砭石刮痧板的一側,其余食中指或四指放在砭石刮痧板的另一側。與體表呈45度左右,砭石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與皮膚接觸,利用腕力下壓并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要有一定長度,這種手法適用于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脈和學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和頭部。
(6)弧線刮法:是指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后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砭石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如胸部肋間隙、肩關節前后和膝關節周圍多用此法。
(7)逆刮法:是指刮痧方向與常規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進行刮拭的方法。多用于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浮腫或按常規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亦輕柔和緩,從近心端部位開始逆刮,逐漸延長至遠心端,其方向是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刮拭,其目的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水腫或疼痛。
(8)摩擦法:將刮板的邊、角或面與皮膚直接緊貼或隔衣、布進行有規律的旋轉移動或直線往返移動的刮拭,使皮膚產生熱感為度并向深度滲透,其左右移動力量大于垂直向下按壓之力。操作時動作輕柔、移動均勻,可快可慢,一個部位操作完成后再進行第二個部位,多用于麻木、發涼或綿綿隱性疼痛部位,如肩胛內側、腰部和腹部。每一部位刮痧前可使用該法使皮膚有熱感。
(9)梳刮法:使用砭石刮痧板或刮痧數字從前額上發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后發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砭石刮痧板或梳子與頭皮呈45度,輕柔和緩刮拭,如梳頭狀,故名梳刮法。梳頭時力量適中,一般逐漸加力,在穴位或痛點處可適當使用重刮或點壓、按揉,具有醒神開竅、消除疲勞、防治失眠的作用。適宜于頭痛、疲勞、失眠等病痛,用該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10)點壓法:點壓法亦叫點穴手法,多用于穴位或痛點的點壓,與按摩法配合使用。用砭石刮痧板厚的邊角與皮膚形成90度垂直,力量逐漸加重,以耐受為度,保持數秒鐘后快速抬起,重復操作5-10次,操作時將肩、肘、腕的力量凝集于砭石刮痧板角、施術要求靈活,既要有彈力,又要堅實,此法適用于肌肉豐滿,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直接不宜刮拭的部位和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此法是一種較強刺激手法,具有鎮靜止痛、解痙作用,多用于實證。
(11)按揉法:按揉法是利用砭石刮痧板在皮膚經絡穴位作點壓按揉的手法,向下有一定壓力,點下后做往復來回或順逆旋轉手法,操作時砭石刮痧板緊貼皮膚而不移,頻率較慢,每分鐘50-100次。常用于足三里、內關、太沖、涌泉、太陽穴等穴位。
(12)角刮法:是指使用特制的角形砭石刮痧板或讓砭石刮痧板的棱角接觸皮膚,并形成45度,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靈活,不宜生硬,適宜于四肢關節、脊柱雙側經筋部位、骨突周圍、肩部穴位如風池、內關、合谷、中府等穴位,因角刮接觸面積相對小,要避免用力過猛而損傷皮膚。
(13)邊刮法:是最常用的一種刮痧方法,將砭石刮痧板的兩側長條棱邊或厚邊或薄邊與皮膚接觸并成45度角進行刮拭。該法適宜于大面積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三.砭石刮痧特殊手法
(1)旋轉法:是指刮拭的方向圍繞某一部位旋轉而言。保健刮痧師利用砭石刮痧板的邊或棱角接觸刮拭部位的皮膚,做有規律的順、逆時針方向旋轉刮拭,該手法多用于腹部肚臍周圍,女性乳房周圍和膝關節髕骨周圍的輕手法刮拭。
(2)推刮法:是指刮拭的方向朝著保健刮痧師相反的方向進行刮拭。如保健刮痧師站在仰臥位顧客的右側,要刮拭左側胸部,多采用推刮法。同樣如保健刮痧師站在坐位顧客的左側,要刮拭顧客右側頸肩部,也采用推刮法。即所謂順為刮、逆為推。
(3)彈撥法:應用砭石刮痧板的邊角在人體肌腱、經筋附著處或特定的穴位等處進行點壓、按揉、刮拭并迅速向外彈撥(如圖所示)。一般一個部位、穴位可進行3-5次彈撥,手法輕柔,力量適中,速度較快,以便使局部快速解除痙攣、緩解疼痛。適宜于骨關節、韌帶等處的疼痛。
(4)拍打法:使用砭石刮痧板表面拍擊體表或用刮痧邊角快速按壓相關部位,使皮膚逐漸充血,出現瘀點稱之為拍打法、擊打法或叩打法、啄法。保健刮痧師握住砭石刮痧板一端,利用腕力或肘部關節活動之力,使砭石刮痧板另一端平面在體表上進行有規律的擊打,速度均勻,力度和緩。此法多用于背腰部、前臂和下肢腘窩等處。
(5)雙刮法:亦叫雙板刮痧法。是指保健刮痧師雙手握板,同時進行刮痧操作。多用于脊柱雙側和雙下肢的刮拭,雙手均勻用力,平穩操作,刮拭顧客左右兩側。該法加快了刮拭速度,但操作較為費力,適宜于刮痧水平較高的保健刮痧師使用。
(6)揪痧法:亦叫扯痧法、擠痧法。是指保健刮痧師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節或食指、大拇指對準施術部位,把皮膚與肌肉揪起或撕扯特定部位,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松開,這樣一揪一放,發出“巴巴”聲響,直到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瘀點。此法主要用于頭面部的印堂、頸部天突和背部夾脊穴。
(7)顫刮法:是一種借助砭石刮痧板的快速按摩手法,保健刮痧師將砭石刮痧板的邊角與人體接觸,向下按壓并快速有節奏的(每分鐘100次左右)顫動或在顫動時逐漸移動,使顧客消除肌肉緊張,局部放松,緩解疼痛。多用于頭部、背部和關節部位。
(8)挑刮法:亦叫放痧法。通過刮痧后,皮膚出現瘀斑、痧皰或青紫腫塊,保健刮痧師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用三棱針或一次性放血針頭刺入皮膚,并放出淤血少許,使淤血、邪毒得瀉。術后碘酒消毒,膠布或創可貼加壓固定。此法用于腘窩、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擴張和淤血以防治中暑、急性腰扭傷、下肢靜脈曲張等。
(9)刮痧拔罐法:是刮痧與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種有效方法。拔罐具有向外和相對固定的優點,兩者配合,對頸肩痛、腰背痛以及失眠、痤瘡、疲勞的病癥有顯著效果。一般先刮痧,然后在刮痧的部位留罐或進行走罐,促進循環,加快排毒。該法多用于背部和下肢部位。
(10)刮痧按摩法:刮痧與按摩在保健時常聯合使用。按摩后刮痧主要是在特定部位先使用按摩手法,緩解病痛,同時也消除對刮痧的顧慮,然后再使用砭石刮痧療法以增強按摩的效果;刮痧后按摩主要是針對刮痧后痧象,采用按摩的手法,促進循環和痧斑吸收,提高刮痧保健效果。
1.面部常用刮法
(1)平抹法:砭石刮痧板平面接觸面部皮膚,做單方向運動,可以懸肘或用肘部緊貼肋骨,使用腕力,運動平穩、力量均勻、也可以雙手持板做左右運動。如分抹顴上區與顴下區。
(2)平推法:用單手持板與皮膚形成5-15度角單方向推向皮膚,猶如熨衣服狀。推動過程中可用一手固定被推皮膚、防止牽拉、或用另一板壓住皮膚,常用于推魚尾紋或頸部。
(3)平壓法:用板一端面點壓在一定部位稱壓法;也可以用板的平面,平放于皮膚或穴區上對皮膚、穴位形成壓力,壓一下松一下每次約3秒鐘可連續壓4至6次。
2.刮痧綜合手法
補瀉手法是一種綜合手法,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疼痛不適的類型而定。操作者在刮拭時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和刮拭時間長短而言,可把刮痧綜合手法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法。
(1)補法:補法是在刮拭時,砭石刮痧板按壓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時間相應較長的一種刮拭手法。補法一般多用于體弱多病、久病虛弱、疼痛敏感的虛證顧客。例如:腹瀉、食欲不振、疲勞、失眠、低血壓、糖尿病的顧客,一般采用補法進行刮拭。
(2)瀉法:瀉法是在刮拭時,砭石刮痧板按壓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時間相應較短的一種刮拭手法。瀉法一般多用于初病、骨關節疼痛、體壯或實證顧客,能較快的疏泄病邪,例如:感冒、發熱、頭痛、頸痛、肩痛、背痛、腰痛的顧客,采用瀉法進行刮拭效果顯著。
(3)平補平瀉法:主要用于亞健康體質人群的保健刮痧。平補平瀉法在刮拭時,砭石刮痧板按壓的力度介于補法和瀉法之間,時間上可長可短,因人而異,速度比較慢。一般多用于虛實夾雜體質的顧客,最適宜亞健康人群的保健刮痧。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可以起到調和陰陽,實現人體陰陽平衡,使機體康復的作用。
3.刮痧的強度和時間
(1)手法的輕重,力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間隔的期限,依據顧客的年齡、性別、體質、身體狀況以及出痧情況等因素而定。
(2)砭石刮痧板接觸皮膚,力量適中,以顧客能承受為度,做單方向的均勻刮拭。
(3)每一角度或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鐘。
(4)局部病變刮痧或局部保健一般20-30分鐘,全身整體刮痧40-50分鐘為宜。
(5)個別顧客不宜出痧,不可強求出痧。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痧退后方可在原部位進行再次刮拭。
(6)健康人群:是指身體比較健康,身強體壯的中青年。進行保健刮痧時多用瀉法、平補平瀉法,整體保健需要40-60分鐘為宜。
(7)亞健康人群:是指身體存在某些方面的不適但還不能明確判斷為某種疾病。進行刮痧康復時多用平補平瀉法,針對性刮痧需要20-30分鐘,整體刮痧需要40-50分鐘為宜。
(8)疾病人群:是指身體患有某種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等,多為體弱年邁、久病瘦弱之人。進行刮痧治療時多用補法、平補平瀉法,針對性治療需要40-50分鐘為宜。
(9)婦女兒童、疼痛敏感人群:是指婦女兒童或疼痛敏感的人群。進行刮痧時多用補法、輕手法,特別是緊張、怕痛的顧客,在刮拭的過程中,隨時注意觀察顧客的體表、面色、表情及全身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身體意外的情況。時間因人而異,整體刮痧不超過30分鐘為宜。
五、適應病種的選擇
現代臨床刮痧,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辯證論治,凡針灸、推拿按摩、拔罐、理療等療法治療的常見病、慢性病,均可采用砭石刮痧療法,適應癥涉及到內外婦兒各科,據統計治療的病種多達400種,如:
(1)內科: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如感冒、氣管炎、哮喘、腸胃炎、膽囊炎、慢性腹瀉、消化不良、頭痛、高血壓、三叉神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腦血栓、腦梗塞及腦出血后遺癥)、便秘、慢性肝炎、腎炎、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癥等。
(2)外科:急腹癥、運動系統(頸、肩、腰、腿、骨關節、軟組織等)和血管病變等,如胃痙攣、闌尾炎、泌尿結石、頸椎病、落枕、肩周炎、胸背痛、肌肉疼痛癥、四肢關節疼痛、腰痛、動脈硬化等。
(3)婦科:常見的如痛經、月經先后無定期、閉經、帶下病、盆腔炎、功能性子宮性出血、產后疾病等。
(4)兒科:常見的如百日咳、消化不良、腹瀉、傷食、遺尿等。
(5)皮膚科:常見的如痤瘡、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皮膚干燥癥、皮膚瘙癢癥、帶狀皰疹以及養顏美容等。
(6)五官科:常見的如結膜炎、溢淚癥、鼻炎、牙痛、口腔潰瘍、慢性咽喉炎、耳鳴等。
(7)其它:常用于保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對增強性功能、減肥等亦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對于外感類疾病、骨關節疼痛性病變以及神經肌肉血管病變和病后康復等有比較好的療效。
六.痧象的判斷與處理
1.痧的表現形態
(1) 明確認識痧是通過刮拭人體以后,在皮膚上出現的皮下出血、出血改變。其顏色形態為:紅色栗粒狀、丘疹樣、大片狀潮紅高起、紫紅色或紅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
(2) 了解出痧的部位:一般頭面、背部及四肢容易出痧。胸腹及四肢內側不易出痧。若出痧,說明手法偏重
(3) 觀察出痧的顏色形態:身體健康者,出痧較少,且均勻,多為紅色;慢性病顧客,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為栗粒狀,大面積;若為血斑,血包,說明病情較重。
2.痧象與健康的關系
(1)正常人。經過系統的保健刮痧,一般不會出現痧,僅表現為皮膚潮紅、局部發熱,身體輕松。
(2)通過出痧部位判斷健康狀況。凡經絡循行部位和穴位區域容易出現痧,提示相應經絡所聯系的內臟功能病變。例如在背部膀胱經均勻刮拭,心腧穴區出現痧斑或紫痧,則說明心臟功能變化,應提早保健。
(3)了解痧象判斷康復程度。若出痧散在,顏色淺淡,說明病情較輕,容易康復;若出痧較多,而且點大成塊,紫色血包等,說明病情較重,多次保健才能康復。
(4)痧癥與出痧不同。痧癥是指多發于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氣或疫癘穢濁毒氣所出現的一些病癥。如頭痛、發熱、咳嗽、煩悶、眩暈胸悶、脘腹痞痛、惡心嘔吐、手足、頭面、身體腫痛、指甲青黑等等,稱之為痧癥、痧氣或痧脹。
(5)刮痧過程中,若局部出現痧跡后改為輕手法刮,使痧慢慢透發出來,以減輕疼痛,簡稱透痧。另外一些神經肌肉癱瘓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不可硬刮、重刮、強求出痧,若多刮幾次,痧象自然浮現,說明病情好轉,這亦稱透痧。
(6)若刮痧下肢部位出現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說明靜脈循環功能較差,應立即采用輕手法逆向刮拭,并保護好皮膚,促進血液回流。
七.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1.禁忌癥
(1)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皮膚潰爛或嚴重過敏等,禁用刮痧。
(2)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心尖部以及體表大血管處不宜重力刮痧。
(3)人體之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乳頭、肚臍、前后二陰等部位禁止刮痧。
(4)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刮。
(5)急性扭傷、創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用刮痧。
(6)有接觸性皮膚傳染者忌用本法或注意嚴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7)有出血傾向者慎用本法:如糖尿病晚期、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者慎用。
(8)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當時重力大面積刮痧,特殊情況下可用輕手法或點按刮拭。
(9)精神病、精神高度緊張,急躁或刮痧不合作者禁用刮痧法。
2.注意事項
(1)根據保健刮痧的適應范圍,選擇合適進行保健刮痧的顧客,不宜超出相應范圍。
(2)顧客的體位是否合適,對防止出現刮痧暈倒現象和取得良好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在保健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體位。
(3)根據顧客的體質,選擇好合適的刮痧部位后,盡量暴露,若刮拭部位不清潔,請用消毒用品,熱毛巾,衛生紙巾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凈,預防感染。
(4)對于初次接受保健刮痧的顧客,應作必要的解釋工作,以消除顧客的緊張心理。
(5)刮痧時應保持室內適宜溫度,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免傷風受寒;夏季應回避風扇、過堂風及空調直吹刮拭部位。
(6)刮痧后,顧客可休息一會兒,并喝適量溫開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或洗冷水澡。
(7)刮痧時用力要均勻,手法由輕到重,以顧客能承受為度,刮到局部潮紅或出現痧斑、痧點為止。
(8)年邁體弱、兒童、疼痛敏感的顧客,使用輕手法刮拭并注意觀察顧客面色表情及全身情況,隨時調整保健方案。
(9)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易腫脹者,宜由下向上刮,采用逆刮法,注意不要從上向下刮。
總之,刮痧治療的規范還需要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的總結和完善。根據不同病癥研究并制定相應的操作規范,使之稱為中醫針灸外治法體系中即具有實用性又具有科學性的一門學科,以便更好的普及和推廣,造福廣大民眾。
北京中孚清砭石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10)84844501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六區32號樓1-1
?